Access编程交流网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体中文|手机版
  •     
  • Access培训-Access开发平台-Access行业开发

  • 首页
  • 资讯
  • 技巧
  • 源码
  • 行业
  • 资源
  • 活动
  • 关于

资讯

公司动态
业界资讯

Access资讯

Excel资讯

Word资讯

PPT资讯

其它Office资讯

微软新闻

IT资讯

热门文章

  • 日企称液晶难过央视高清槛 ..
  • SQL Order By
  • 重庆少年轰动IT界 兼职工..
  • 中国软件业必将雄起的五个理..
  • Google微软就李开复案..
  • 中国软件院士:印度不是中国..

最新文章

  • 李开复:中国高校急需根据社..
  • VBA编程常用语句300句
  • SQL基础:常用SQL语句..
  • ACCESS学习日记
  • 多表查询技巧
  • Oracle数据库EXP、..

联系方式

Access交流网(免费Access交流)

QQ:18449932 

网  址:www.access-c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业界资讯 > IT资讯
IT资讯

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龙芯2号问世

         历经近2年的刻苦攻关,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中央处理器)芯片——龙芯2号18日在此间正式问世。鉴定委员会认为,这款芯片的总体性能已经达到2000年左右的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于中档的“奔腾三”处理器。

为庆祝这一高技术成果,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18日在京共同主办成果发布及产业化基地成立大会。比拇指盖略大的龙芯2号方形芯片上,集成了1350万个晶体管,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专家介绍,这款芯片的成本大大低于国外性能相当的CPU。

龙芯2号是在863计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共同支持下完成的,其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在短短的22个月时间里,龙芯2号CPU性能比龙芯1号提高了10倍。

龙芯2号是国内首款64位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能够流畅地支持视窗系统、桌面办公、网络浏览、DVD播放等应用,这款芯片在低成本信息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性能优势。

未来,龙芯2号将与龙芯1号以及正在研发的龙芯2号增强型一起形成一个芯片系列,分别面向嵌入式应用、桌面应用以及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机应用。龙芯2号的主要应用目标是Linux桌面网络终端、低端服务器、网络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多媒体网络终端机、无盘工作站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江苏省和苏州市、常熟市政府共投入3000万元建立“中科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发布人:李斌-新华网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5-04-19 00:00:00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微软将花重金大力推广WinXP Longhorn受冷落  下一篇:龙芯二号今面市 媲美英特尔P3全面超过威盛



相关文章

  • • 李开复:中国高校急需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
  • • VBA编程常用语句300句
  • • SQL基础:常用SQL语句详解 (转)
  • • ACCESS学习日记
  • • 多表查询技巧
  • • Oracle数据库EXP、IMP命令语句使用方法
  • • SQL注入的高级应用ACCESS篇!
  • • 代码打开页面设置

热门文章

  • [2006-08-19] “二虎”结怨IT江湖 中国互联网行业远未成熟access数据库
  • [2006-02-07] 信产部发文整治短信违规 六类行为重点打击access数据库
  • [2005-03-28] 长虹未来瞄准5大领域 将成立新公司主营3G终端access数据库
  • [2006-04-15] 北京年内将禁止电脑裸机出售 推动软件正版access数据库
  • [2006-08-21] 北京公布大学生工资指导价 软件人才月薪逾八千access数据库
  • [2006-08-03] 国产手机出口大增国内失守 黑手机转向隐蔽access数据库

热门产品

公司动态|在线留言|在线反馈|友情链接|会员中心|站内搜索|网站地图

中山市天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3 粤ICP备10043721号

QQ:18449932

Access应用 Access培训 Access开发 Access平台

access|数据库|access下载|access教程|access视频|access软件

Powered by MetInfo 5.3.12 ©2008-2025  www.metinf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