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编程交流网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体中文|手机版
  •     
  • Access培训-Access开发平台-Access行业开发

  • 首页
  • 资讯
  • 技巧
  • 源码
  • 行业
  • 资源
  • 活动
  • 关于

资讯

公司动态
业界资讯

Access资讯

Excel资讯

Word资讯

PPT资讯

其它Office资讯

微软新闻

IT资讯

热门文章

  • 2005微软技术大会首站广..
  • 微软与IBM握手言和达成和..
  • 微软3年内推新操作系统 内..
  • CTO:Vista的安全功..
  • Vista 验证将比XP更..
  • 微软将发布为公司多种产品增..

最新文章

  • 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VP介绍..
  • 微软3年内推新操作系统 内..
  • 千台龙芯电脑下月首批用户测..
  • 盖茨:2008年后仍有事要..
  • 盖茨:Google是微软大..
  • 微软向欧盟递交符合反垄断决..

联系方式

Access交流网(免费Access交流)

QQ:18449932 

网  址:www.access-c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业界资讯 > 微软新闻
微软新闻

"不挑战微软" 李开复讲述Google的创新故事

七年市值达到一千亿美元,股价超过三百八十美元,Google凭借前所未有的创新商业模式,写就了互联网上一个新的历史。8月18日,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周末画报财富版商业论坛”上讲述Google如何将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至。

    李开复曾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曾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为微软中国研究院),为微软的创新研发做出贡献。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盟Google。外界评论,Google是激情彭湃的新生代,而微软已经是成熟的中年人了,所以李开复去了一个更有活力的公司。

    是什么使Google如此具备创新能力

    正当国人谈论如何创新,如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时,Google已经展示了创新带来的力量。李开复认为,Google之所以成为Google,是因为它所具备的使命、机制、文化和人才。

    创新机制有很多种,如科学家主导的、产品部门主导的以及需求主导的,Google创新模式的独到之处在于,员工既能提出创意也能自己编程,研发合并,因而,Google的产品研发周期只有6个月,也就是说,一个产品从创意到推出,只有6个月时间。

    李开复认为,创新的源泉在人。在Google,员工有充分的个人自由,80%的时间做项目,搞创新,而20%的时间自由支配,只要符合公司的使命,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产生的新创意,公司设有“点子库”,员工对于创意实行充分的民主投票。

    具体的过程为:“一个员工想了一个新点子,把点子放到点子库上让员工投票,如果投票很低这个就死掉了,如果认可的话就可以参与后面的过程;三五个人做到下一个阶段,公司内部先使用,公司内部如果不认可你这个产品,这个产品也死掉;如果公司内部认可,就可以把它放到网上,让一部分的用户去使用;如果用户喜欢,就可以慢慢再往下一步,让更多的用户都可以使用它,这是个逐步打开一个水龙头的过程。”通过一层层筛选,一个产品最终达到了广大用户。

    “Google不挑战微软”

    Google创业七年间,从二人创业发展到一千亿美元市值,其创新速度已经引起老牌软件企业微软的警惕。据悉,微软内认为Google的野心绝不只在互联网,而是要渗透软件领域,所以,微软已经将Google当作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甚至表示将转型全力投入网络。而外界亦认为,微软和Google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地步。

    李开复今天在阐述Google的“使命”时说,Google不挑战微软,这是因为微软和Google使命不同。“微软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个桌子上都有一台计算机,而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全球信息,让人人可用,让人人受益。”

    Google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值得开发,是看产品是否与Google的使命相吻合,根据使命Google推出了桌面、资讯搜索、学术搜索、地图搜索、金融搜索等几十种产品。有时候使命和利益有冲突,Google会牺牲利益去做这样的产品,使用户更加认可Google的品牌。李开复介绍说,Google正在开发的图书搜索,需要投入12亿美元,一万人工作一年的劳动量,将各类书籍扫描后放到互联网上,“这项搜索暂时不会盈利,但却符合Google的使命”。(七年市值达到一千亿美元,股价超过三百八十美元,Google凭借前所未有的创新商业模式,写就了互联网上一个新的历史。8月18日,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周末画报财富版商业论坛”上讲述Google如何将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至。

    李开复曾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曾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为微软中国研究院),为微软的创新研发做出贡献。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盟Google。外界评论,Google是激情彭湃的新生代,而微软已经是成熟的中年人了,所以李开复去了一个更有活力的公司。

    是什么使Google如此具备创新能力

    正当国人谈论如何创新,如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时,Google已经展示了创新带来的力量。李开复认为,Google之所以成为Google,是因为它所具备的使命、机制、文化和人才。

    创新机制有很多种,如科学家主导的、产品部门主导的以及需求主导的,Google创新模式的独到之处在于,员工既能提出创意也能自己编程,研发合并,因而,Google的产品研发周期只有6个月,也就是说,一个产品从创意到推出,只有6个月时间。

    李开复认为,创新的源泉在人。在Google,员工有充分的个人自由,80%的时间做项目,搞创新,而20%的时间自由支配,只要符合公司的使命,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产生的新创意,公司设有“点子库”,员工对于创意实行充分的民主投票。

    具体的过程为:“一个员工想了一个新点子,把点子放到点子库上让员工投票,如果投票很低这个就死掉了,如果认可的话就可以参与后面的过程;三五个人做到下一个阶段,公司内部先使用,公司内部如果不认可你这个产品,这个产品也死掉;如果公司内部认可,就可以把它放到网上,让一部分的用户去使用;如果用户喜欢,就可以慢慢再往下一步,让更多的用户都可以使用它,这是个逐步打开一个水龙头的过程。”通过一层层筛选,一个产品最终达到了广大用户。

    “Google不挑战微软”

    Google创业七年间,从二人创业发展到一千亿美元市值,其创新速度已经引起老牌软件企业微软的警惕。据悉,微软内认为Google的野心绝不只在互联网,而是要渗透软件领域,所以,微软已经将Google当作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甚至表示将转型全力投入网络。而外界亦认为,微软和Google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地步。

    李开复今天在阐述Google的“使命”时说,Google不挑战微软,这是因为微软和Google使命不同。“微软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个桌子上都有一台计算机,而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全球信息,让人人可用,让人人受益。”

    Google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值得开发,是看产品是否与Google的使命相吻合,根据使命Google推出了桌面、资讯搜索、学术搜索、地图搜索、金融搜索等几十种产品。有时候使命和利益有冲突,Google会牺牲利益去做这样的产品,使用户更加认可Google的品牌。李开复介绍说,Google正在开发的图书搜索,需要投入12亿美元,一万人工作一年的劳动量,将各类书籍扫描后放到互联网上,“这项搜索暂时不会盈利,但却符合Google的使命”。

发布人:刘育英-新华网-中新网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6-08-19 00:00:00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Gartner:购买PC送微软Vista升级券不太现实  下一篇:微软:xbox360销量上升



相关文章

  • • 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VP介绍Microsoft 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
  • • 微软3年内推新操作系统 内部代号windows 7
  • • 千台龙芯电脑下月首批用户测试
  • • 盖茨:2008年后仍有事要做 不会彻底离开微软
  • • 盖茨:Google是微软大敌 中国强大是件好事
  • • 微软向欧盟递交符合反垄断决议修订文件
  • • 微软向Xbox360提供影视下载 电影看毕即作废
  • • 阿尔卡特在美国起诉微软侵犯知识产权

热门文章

  • [2006-03-02] 微软半年内推新搜索引擎 称比Google强两倍access数据库
  • [2006-09-16] 微软再促欧盟明示对Vista顾虑access数据库
  • [2005-03-13] 国家免税政策偏爱液晶 中国液晶与日韩展开博弈access数据库
  • [2006-08-19] 投资者惜售 微软长期股票回购增加162亿美元access数据库
  • [2006-11-01] 微软全球抑制盗版软件拍卖 清除拍卖网站access数据库
  • [2006-10-12] X360赔本无所谓access数据库

热门产品

公司动态|在线留言|在线反馈|友情链接|会员中心|站内搜索|网站地图

中山市天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3 粤ICP备10043721号

QQ:18449932

Access应用 Access培训 Access开发 Access平台

access|数据库|access下载|access教程|access视频|access软件

Powered by MetInfo 5.3.12 ©2008-2025  www.metinf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