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编程交流网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体中文|手机版
  •     
  • Access培训-Access开发平台-Access行业开发

  • 首页
  • 资讯
  • 技巧
  • 源码
  • 行业
  • 资源
  • 活动
  • 关于

资讯

公司动态
业界资讯

Access资讯

Excel资讯

Word资讯

PPT资讯

其它Office资讯

微软新闻

IT资讯

热门文章

  • 2010年IT的热门和冷门..
  • IBM有望把AMD服务器产..
  • 浪潮天梭逼平许银川 王恩东..
  • 轻松在Windows XP..
  • 讯驰爆出无线安全漏洞 英特..
  • 反垄断案前法官:微软Win..

最新文章

  • 李开复:中国高校急需根据社..
  • VBA编程常用语句300句
  • SQL基础:常用SQL语句..
  • ACCESS学习日记
  • 多表查询技巧
  • Oracle数据库EXP、..

联系方式

Access交流网(免费Access交流)

QQ:18449932 

网  址:www.access-cn.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业界资讯 > IT资讯
IT资讯

英特尔商用平台博锐亮相(图)


  本报讯记者张军报道:英特尔商用平台———博锐(vPro)近日正式亮相。这是该公司继“迅驰”、“欢跃”之后推出的又一平台品牌,从而标志着英特尔“平台化战略”在笔记本电脑、数字家庭以及商用办公领域全面部署完成。

  英特尔华南区总经理李荣燊介绍说,博锐平台可以实现“主动管理技术”和“虚拟化技术”。在这一技术下,机器一旦发生故障,IT管理者可以进行远程重启PC、诊断和修复机器。

  据悉,由于采用最新推出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博锐平台将给商用电脑带来40%的性能提升和40%的能耗降低。不过,对于采购公司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成本的下降。“在一些全球500强企业中的前期试用表明,它可以平均节省40%的潜在成本。”李荣燊告诉记者,成本节约最高比例甚至可以达到95%。

  业界对博锐的出现普遍持欢迎态度,思科、惠普、微软、赛门铁克、趋势科技等都准备在未来几个月内将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向市场。而联想和TCL的博锐商用电脑将也在10月份上市。记者还获悉,明年一个全新的迅驰平台(研发代码SantaRosa)将在笔记本电脑领域移植博锐技术。

  不过,有咨询机构对博锐的安全隐患表示担忧。易观国际近日发表评论说,由于博锐平台的主动管理技术可以在关机情况下对企业内机器进行控制,一旦企业IT管理端遭受黑客攻击,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对此,李荣遷回应说,远程控制会否泄密,主要得看企业如何规范内部操作流程,“实际上,可以通过硬盘分区加密的形式,把机密文件与普通系统分开,IT管理者只需要对后者进行维护就够了”。
access数据库
图:英特尔华南区总经理李荣燊展示博锐平台。张军/摄
发布人:周玲-金羊网-羊城晚报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6-09-19 00:00:00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ThinkPad电池爆炸 祸及联想  下一篇:访Google副总裁李开复:Google倡导的就是超女精神



相关文章

  • • 李开复:中国高校急需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
  • • VBA编程常用语句300句
  • • SQL基础:常用SQL语句详解 (转)
  • • ACCESS学习日记
  • • 多表查询技巧
  • • Oracle数据库EXP、IMP命令语句使用方法
  • • SQL注入的高级应用ACCESS篇!
  • • 代码打开页面设置

热门文章

  • [2005-09-09] 美公司发明新型硬盘 若泄密就会“自杀”access数据库
  • [2006-08-19] Google在美国搜索市场份额下降 可能见顶access数据库
  • [2006-08-03] 甲骨文与惠普联合发布“参考配型”access数据库
  • [2006-11-15] 戴尔并购英国ACS 为用户升级Vista技术咨询access数据库
  • [2005-07-12] 广电总局牵头 数字电视转换大幕有望全面拉开access数据库
  • [2006-08-14] IDC:未来五年中国IT安全市场年均增长20%access数据库

热门产品

公司动态|在线留言|在线反馈|友情链接|会员中心|站内搜索|网站地图

中山市天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3 粤ICP备10043721号

QQ:18449932

Access应用 Access培训 Access开发 Access平台

access|数据库|access下载|access教程|access视频|access软件

Powered by MetInfo 5.3.12 ©2008-2025  www.metinfo.cn